大明王朝灭亡原因-大明亡国的真正原因-火星人燃气灶灶头怎么拆下来
自崇祯元年(1628年)起,中国北方大旱,赤地千里,寸草不生,《汉南续郡志》记,“崇祯元年,全陕天赤如血。五年大饥,六年大水,七年秋蝗、大饥,八年九月西乡旱,略阳水涝,民舍全没。九年旱蝗,十年秋禾全无,十一年夏飞蝗蔽天……十三年大旱……十四年旱”。
崇祯朝以来,陕西年年有大旱,百姓多流离失所。
崇祯二年五月正式议裁陕北驿站,驿站兵士李自成失业。
崇祯三年(1630年)陕西又大饥,陕西巡按马懋才在《备陈大饥疏》上说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,蓬草吃完,剥树皮吃,树皮吃完,只能吃观音土,最后腹胀而死,崇祯六年,“全陕旱蝗,耀州、澄城县一带,百姓死亡过半”。
网络配图
崇祯七年,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书吕维祺上书朝廷:“盖数年来,臣乡无岁不苦荒,无月不苦兵,无日不苦挽输。
庚午(崇祯三年)旱;辛未旱;壬申大旱。野无青草,十室九空。……村无吠犬,尚敲催征之门;树有啼鹃,尽洒鞭扑之血。黄埃赤地,乡乡几断人烟;白骨青磷,夜夜似闻鬼哭。欲使穷民之不化为盗,不可得也”。
旱灾又引起蝗灾,使得灾情更加扩大。
河南于崇祯十年、十一年、十二年、十三年皆有蝗旱,“人相食,草木俱尽,土寇并起”,其饥民多从“闯王”李自成。崇祯十三、十四年,“南北俱大荒……死人弃孩,盈河塞路。”
瘟疫爆发
崇祯十四年,左懋第督催漕运,道中驰疏言:“臣自静海抵临清,见人民饥死者三,疫死者三,为盗者四。米石银二十四两,人死取以食。惟圣明垂念。”
保定巡抚徐标被召入京时说:“臣自江推来数千里,见城陷处固荡然一空,即有完城,亦仅余四壁城隍,物力已尽,蹂躏无余,蓬蒿满路,鸡犬无音,未遇一耕者,成何世界!”这时华北各省又疫疾大起,朝发夕死。“至一夜之内,百姓惊逃,城为之空”。
崇祯十四年七月,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,病名叫“疙瘩病”。
崇祯十六年,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,十室九空。崇祯十六年八月,天津爆发肺鼠疫:“上天降灾,瘟疫流行,自八月至今(九月十五日),传染至盛。有一二日亡者,有朝染夕亡者,日每不下数百人,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,排门逐户,无一保全。”
网络配图
崇祯十七年,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,“昨年京师瘟疫大作,死亡枕藉,十室九空,甚至户丁尽绝,无人收敛者。”
崇祯十三年江南遭大水,崇祯十四年有旱蝗并灾,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。地方社会处在了十分脆弱的状态,盗匪与流民并起,各地民变不断爆发。内忧外患
为剿流寇,朱由检先用杨鹤主抚,后用洪承畴,再用曹文诏,再用陈奇瑜,复用洪承畴,再用卢象升,再用杨嗣昌,再用熊文灿,又用杨嗣昌,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闯军的将领。这其中除熊文灿外,其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。然用人存疑,以至责无成效皆功亏一篑。
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,后往河南聚众发展。此时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,明廷苦于两线作战,每年的军费“三饷”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,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,缺饷的情况普遍,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。
朱由检求治心切,《春明梦余录》记述:“崇祯二年十一月,以司礼监太监沈良住提督九门及皇城门,以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”;中后金反间计,自毁长城,冤杀袁崇焕。
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,朱由检的滥杀也日趋严重,总督中被诛者七人,巡抚被戮者十一人。朱由检亦知不能两面作战,私底下同意议和。但明朝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,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。因此朱由检对于和议之事,始终左右为难,他暗中同意杨嗣昌的议和主张,但一旁的卢象升立即告诉皇帝说:“陛下命臣督师,臣只知战斗而已!”,朱由检只能辩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,卢象升最后战死沙场。
网络配图
明朝末年就在和战两难之间,走入灭亡之途。
崇祯十五年(1642年),松山、锦州失守,洪承畴降清,朱由检又想和满清议和,兵部尚书陈新甲因泄漏议和之事被处死,与清兵最后议和的机会也破灭了。
崇祯十七年(1644年)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,朱由检召见阁臣时悲叹道:“吾非亡国之君,汝皆亡国之臣。吾待士亦不薄,今日至此,群臣何无一人相从?”在陈演、光时亨等反对之下未能下决心迁都南京。
此时,农民军起义已经十多年了,从北京向南,南京向北,纵横数千里之间,白骨满地,人烟断绝,行人稀少。崇祯帝召保定巡抚徐标入京觐见,徐标说:“臣从江淮而来,数千里地内荡然一空,即使有城池的地方,也仅存四周围墙,一眼望去都是杂草丛生,听不见鸡鸣狗叫。看不见一个耕田种地之人,像这样陛下将怎么治理天下呢?”崇祯帝听后,潸然泪下,叹息不止。
于是,为了祭祀难民和阵亡将士和被杀的各位亲王,崇祯帝便在宫中大作佛事来祈求天下太平,并下诏罪己诏,催促督师孙传庭赶快围剿
大明有几个皇上是谁?老婆好像是明朝
我们都知道,古代皇帝一般都是后宫佳丽三千,虽说不会个个都印象深刻,可总不至于连自己的老婆都不认识吧?但是,大明弘光帝就不认识自己的“老婆”。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
在弘光元年(1645年)二月底的某一天,一位风姿绰约的美妇人找到河南巡抚越其杰,并且告诉他说:“我乃当今圣上昔日的福王妃童妃,请大人护送我回京。”这越其杰听到这话,当然是被吓了一大跳。然后赶紧把这个妇人奉为座上宾,并且仔细聆听了她是如何成为福王妃,又是如何流亡江湖的事。按理说,作为一方巡抚,他应该有自己的判断,不会轻易相信这个妇人才对。但是偏偏这个越其杰就是对这个妇人说的话深信不疑。因为这个巡抚越其杰是权臣马士英的姐夫,原本只是个地方小官,靠着小舅子的背景才当上封疆大吏的,他对这些藩封密事并不了解,当然是妇人说什么,他就信什么。
网络配图
于是他就答应护送这个女的去南京。但是此时去南京的路途并不安全,需要军队的保护,所以这位越巡抚就去找了在河南一带驻防的广昌伯刘良佐,与他一起商议此事。这个“定策”元勋刘爵爷当然也不会放过这次拍马屁的机会,随即答应派兵护送。他们一面奏报圣上,一面派人护送童氏去南京。
奇怪的是,弘光帝朱由嵩得到禀报后勃然大怒,不但立即否认,而且宣布童氏为假冒。在童氏被送抵南京的时候,他连见都不见她,直接把她扔给了锦衣卫,还命令都督冯可宗严查此事。
网络配图
难道是弘光帝太薄情寡义吗?他难道连自己的老婆都不认了吗?在锦衣卫审讯的时候,童氏是这么供述的:“年三十六岁。十七岁入宫,册封为曹内监。时有东宫黄氏,西宫李氏。李生子玉哥,寇乱不知所在。氏于崇祯十四年生一子,曰金哥,啮臂为记,今在宁家庄。” 看来,这个童氏一口咬定自己是弘光帝昔日的妻子。对此,弘光帝是这么说的:“朕前后早夭,继妃李殉难,俱经追谥。且朕先为郡王,何有东、西二宫?”
原来弘光帝还是德昌郡王的时候,曾经娶过一个黄氏作王妃,不久黄氏就病故了。后来又娶了一个李氏为妃,但是也在崇祯十四年洛阳沦陷的时候投缳自缢了。
网络配图
弘光帝的批复中说:“朕先为郡王,何有东、西二宫?”这种说法也是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,按明朝典制,亲郡王立妃由朝廷派员行册封礼。据《明实录》载,天启二年十月传制遣“工科给事中魏大中、行人司行人李昌龄封福府德昌王由崧并妃黄氏”。童氏称入宫邸时朱由崧有东、西二宫已属荒唐,更不可能又有什么“曹内监”为她举行册封礼。朱由崧没有儿子,“玉哥”、“金哥”之说也是空穴来风。如此看来,这个童氏妇人肯定不是弘光帝的妃子了。后来又有人说她是误认(如说她原为周王宫妾,或说是邵陵王宫人),也有揣测她是在朱由崧落魄之时曾与之同居,所以现在想来蹭个皇后来当当。但是,无论哪一种说法,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她绝不是朱由嵩的王妃,且此案也不应成为政局的焦点。
所谓弘光朝的“三案“(大悲和尚案、太子案、童妃案)不过是一些江湖骗子为了骗取富贵而掀起的无谓风波,但是南都君臣却耗尽精力去应付这些事情,这不能不说是弘光朝廷的悲哀。正当弘光君臣在为这些无谓的事情纠缠时,南京城已经处于楚歌的
- 上一篇:大脑喜欢的三种食物-大脑喜欢什么食物有哪些-莲湖爱客多油烟机燃气灶武汉公司 [2024-05-21]
- 下一篇:大明亡国的真正原因-大明朝是怎么灭亡的--生产金帝燃气灶的在哪个省 [2024-05-2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