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站 | 网站导航 | 反馈投诉
古人为什么服用五石散
2024-06-11 17:33:35      点击:
古人为什么服用五石散

 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张仲景的文章,欢迎阅读哦~

  在这里先跟大家强调一下,五石散又叫寒食散,并非孙思邈发明,而是汉朝的张仲景,很多知识渊博的人,肯定会不屑的指责我,你说着不是废话嘛!在这里,纵横要表明一下自己的定位,其实我就是一个科普历史的,通常情况下,我写文的假象读者都是非历史专业的正常读者,请专业人士走开!

  中国民间读者,对历史的关注大多集中在政治史上,而非在文化史上,尤其是医学史这样的类目更是冷门中的冷门。

  继续往下说,张仲景的代表作是《伤寒杂病论》,而孙思邈的代表作是《千金方》,两者的差别是什么呢?对于我们这样非医学专业的人来说,我讲起来困难,估计你们听起来也困难,大概来说,《千金方》是各种药方的集合,是拿来就能看病,对着读者的症状就能下药。《伤寒杂病论》理论性高一点,也有实践,但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治疗伤寒病。

  很多人肯定会认为,按照这种说法,《千金方》治疗范围更广,更直接,肯定救的人越多,其实不一定,《伤寒杂病论》产生在汉代,当时社会动乱,战争频发,伤寒病是最威胁人性命的一种疾病,经常有大规模人口因为伤寒病而去世。

  张仲景在写出《伤寒杂病论》后极大的改变了这种情况,因此,人们称张仲景为医圣,相对来说,孙思邈只是被称为“药王”,在中国古代的尊称体系中,“圣”是最高级别的赞誉。

  五石散就是张仲景在应对伤寒病的时候发明的,伤寒病最大的症状就是痢疾,说白了,应该就是腹泻,这种症状一般都和肠道疾病有关,五石散应该就是利用紫石英、白石英、赤石脂、钟乳石、硫磺这五种原材料形成的一种调解肠道的药物。(来自非专业人士的瞎猜测)

  总之,五石散对伤寒病的治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。

  那么,问题来了,为什么汉代时期的张仲景发明的治病良药,到唐朝孙思邈的时候,却要毁了他呢?

  五石散的牛叉之处就在于,本来以为发明它是用来治疗伤寒病的,结果这个药却有很多副作用,这种副作用简直令人着迷。

  接下来就来说说这个五石散的副作用,大家肯定不会相信,吃了五石散,男人会变美,爱美之心人皆有之,要说中国古代男人最爱美的朝代,那就是汉朝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,当时的男人,特别崇尚那种飘飘然的感觉,长期服食五石散后,人会逐渐变瘦,这样衣服就会显得宽松,再加上五石散吃完后又需要散热,不但脸色红润有光泽,因此更有仙风道骨的感觉。

 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,因为国家不让这些知识分子参政,甚至是莫谈国事,这些没有事干的人,就开始追求其他一些其他的东西,比如长生不老,吃五石散除了可以让人感觉有仙风道骨的样子,就是对其本身来说,也会产生迷幻的感觉。

  然而,那个时代的人并不知道那是药物作用下发生的,反而认为是成仙的前兆,追求长生不老是中国古代一个长期热点话题,五石散就成为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工具。

  正因为如此,魏晋时期的很多名士,例如大书法家王羲之、竹林七贤、让梨的孔融、大才子谢安等等都喜欢服食五石散,吃药也吃出了一股清流。

  相对于这些名士而言,起码吃五石散还是为了追求一种清流,而有些人吃这个东西则有其他的目的,比如曹操的驸马何晏,就因为把五石散当春药,而出名,苏轼曾在自己的《东坡志林》中提到过:“世有食钟乳乌喙而纵酒色所以求长年者,盖始于何晏。晏少而富贵,故服寒食散以济其欲。”具体效果咱就不得而知了。

  之所以,孙思邈在临死的时候,要徒弟毁掉五石散,不让大家在服用,其实也是有感于从魏晋南北朝以来,社会上狂热痴迷五石散的风气,长期服食五石散的副作用是极其大的,寻求长生不老是不可能了,关键是这个东西还上瘾,一旦沾上就像吸毒一样,稍有不慎,性命不保。

  孙思邈作为“药王”,为的是救死扶伤,看着这么多的人因为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而死,自然是希望做出点什么。

  当然,五石散发展到隋唐时期,已经成为民间常见药物了,想要毁掉又谈何容易呢。

  医圣也好,药王也好,他能治好疑难杂症,却治不了人们想要成仙
古人为什么要取字和号?古人的字和号是自己取的吗

  古人有了名字为何还要取字呢,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,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,给大家一个参考。

  现在的人们一般都只有一个名字,但是在古代,人们不光有名,还有字,甚至还有号。比如诸葛亮,他还有个字是叫孔明,然后又号称卧龙。再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,他的名叫白居易,字叫乐天,他也有个号是香山居士

  古人的名字确切地说,应该是分为名、字、号这三种。名就是对自己的正式称呼,字就是对这个称呼的延续,号则表示自己的志向。

  那么为什么古代人要这么麻烦,不光有名,还要有个字呢?原来这都要从古代的一本书说起。封建时代人们尊崇的都是儒家学说,有一本儒家典籍叫做《礼记》,里面记录了在秦朝以前人们所遵循的礼制,对后世的礼制有很大的影响。为什么咱们现在自称是礼仪之邦?就是因为一直以来人们十分的重视礼法。

  《礼记》中有各种各样的关于礼仪方面的记载,其中就记载了关于名和字的礼仪。正所谓“男子二十冠而字”,“女子十五笄而字”。古代的男孩女孩们在成年的时候,父母长辈是要给他们举办成年礼的。在成年礼举办完成后,就会给孩子们授字。有了字,也就代表孩子们正式长大成人了。

  古人一般称呼别人的时候,是不可以直呼其名的,通常都是称字。如果是年轻人还没有字,他们则会说:年幼,无表。所以取字的目的,就是让别人尊重他,避免直呼其名。

  古人的号则分为两种,一种是自号,也就是自称的,另一种就是别人送的号。比如说晋朝的陶渊明,他家门前栽了五棵柳树,他就自称是五柳先生。又比如三国时蜀国的谋士庞统,他的号叫凤雏,他这个凤雏和诸葛亮的卧龙一样,都是庞德公送的。

  其实更多的古代平民百姓甚至是没有名字,特别是古代的女孩子,这也是封建社会不平等的地方。古代的平民百姓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,也不认识什么字,所以很多时候都不给孩子起名字。比如父亲姓李,第一个孩子叫李大,第二个儿子可能就是李二,要么就是花钱送礼找认字的先生给取个名。女孩子直接就是李氏,孙氏这样,更不会有名字。

  古人还非常的迷信,比如生活在底层的百姓,因为贫穷没有钱给孩子看病。如果孩子体弱多病,就会故意给孩子起一个贱名,比如狗剩,狗娃之类的。在他们的想法中,这样会使得孩子命硬,不容易夭折。

  其实这也是古代父母们的无奈和悲哀,试问身为父母,谁不想给孩子娶一个好听的名字呢?可是他们没有别的办法,所以只好给孩子起一个难听的名字,这样上天嫌孩子名字难听,就不会带走孩子的生命了,这也反映了古代底层人民生活

官方首页 | 联系我们 | 留言反馈 | 订阅RSS | 幸运抽奖